文章

發展商投地意欲減

政府宜檢討土地政策

2023年 12月 06日

政府及港鐵公司推出招標的地皮接連流標,自去年初至今不足兩年,政府住宅地流標的數量已經超過2015年至2021年間七年的流標總數,就算能成功售出,參與投標者顯著減少,地價普遍較市場預期低,反映發展商欠缺投地意欲,對樓市展望保守。

香港年初通關後,樓市及經濟面對的挑戰未有因而迎刃而解。內地經濟疲弱,香港進出口貿易倒退,利息仍然高企,樓市難免氣氛欠佳,加上大量新盤囤積,發展商去貨未成,何需急於補充土地儲備?

此情況毫無疑問將於明年持續,政府推地仍會面對重重挑戰,影響賣地收入,政府希望透過賣地收入運用於土地開發的如意算盤未必打得響。目前政府宜重新檢視賣地政策。

其中一項可考慮的方案是按地區而調整推地計劃,例如新發展區可以等待交通及配套等基建較成熟後才推出市場招標,否則難以吸引發展商興趣,落得流標收場。在新發展區興建住宅,若配套未成熟,發展商要投入更多資金,承受更大風險,銷情在現今市況下亦存在不明朗因素,售價也會有所折讓。近期流標的東涌第106B區及東涌東站一期便是一例。

位置優越的地皮在目前的市況下,仍然有吸引力,只是地價難免受壓。

另一需要檢討的政策為標準補地價金額。政府當年推出此政策的目標是希望加快補地價,加快供應。然而,近年樓價、地價顯著回落,發展商循傳統方式向地政總署申請補地價,署方批出的補價往往較標準地價金額低,地價的跌幅未有反映,原因是政府每兩年檢討補地價標準金額,未能貼近市場變化,少有發展商透過補地價標準金額的基制補價,政府未能達成加快補地價的目標,因此,政府可考慮每3個月或每半年檢討標準補地價金額,更緊貼市況,令此政策得以發揮效用。

地價收入為政府五大收入來源之一,2022-23年財政年度的收入已較2021-22年低逾51%,本財政年度的地價收入將難以達標,若樓市未有好轉,下財政年的地價收入將難及以往。要扭轉劣勢或改善情況,政府恐怕要多管齊下,刺激經濟及優化有關樓市的政策。

文章原於2023年12月5日刊登於《經濟日報》。 

Alkan Au區建強

仲量聯行估價諮詢部資深董事